时间:2025-03-28 20:44 浏览数:次 来源:
一、轮状病毒概述
轮状病毒(Rotavirus)是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,全球约90%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过该病毒,重症病例可因严重脱水、电解质紊乱导致休克甚至死亡。其病毒颗粒在粪便中含量极高(每克粪便含100亿个病毒),且耐酸耐碱,常规消毒剂难以彻底灭活,可通过粪一口、呼吸道飞沫、接触污染物等多途径传播。

二、轮状病毒流行病学
传染源: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或呕吐物是主要传染源,传染期可从发病前1—2d持续到腹泻停止后48h,在出现胃肠炎症状至康复前三天内排毒量最多,传染性最强。
传播途径:主要经粪-口途径传播,直接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、呕吐物,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都可能感染轮状病毒。此外轮状病毒还存在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。
易感人群:儿童对轮状病毒普遍易感,尤其是3-35月龄婴幼儿。

三、医院内感染风险与传播特点
高传染性:轮状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天,通过污染的手、医疗器械、玩具等间接传播风险极高。
无症状感染者:约30%的成人感染后无症状,但可成为院内传播的隐性传染源。
易感人群集中:住院患儿多因免疫力低下或基础疾病(如先天性免疫缺陷、早产)更易发展为重症。
四、医院感染防控核心措施
严格手卫生:
医护人员应按五个时机严格执行手卫生。
家长及陪护人员需同步执行手卫生,避免通过接触传播病毒。
环境与物品消毒:
患儿病房及公共区域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物体表面,重点消毒门把手、床栏、玩具等高频接触区域。
被污染的衣物、床单需高温清洗(>60℃)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。
隔离与分区管理:
确诊或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单间隔离,或同种病原体患儿集中收治,避免交叉感染。
腹泻患儿与非腹泻患儿的诊疗区域应物理分隔,专用医疗器械(如听诊器、体温计)需严格消毒。
排泄物规范处理:
患儿粪便需立即用专用容器密封处理,避免污染环境;便盆、尿布等用2000mg/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。
医护人员防护:
接触患儿时需佩戴手套、隔离衣,处理呕吐物或排泄物时加戴护目镜或面罩。
工作人员若出现腹泻症状,需暂停接触患儿并立即筛查。
五、家长宣教
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可降低感染风险,鼓励母亲持续母乳喂养。
正确识别脱水症状(如无泪、少尿、皮肤弹性差),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。
玩具、餐具煮沸消毒,避免病毒在家庭内传播。
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80%的重症风险,建议婴幼儿在6周龄后尽早接种。

